新玩具
-
PNY XLR8 CS3040 2TB實測開箱,NVMe PCIe Gen4 x4入門級固態硬碟!
隨著現在支援PCIe 4.0的主機板越來越普及,廠商們也推出越來越多支援該標準的硬碟產品,然而現今市場上的產品選擇卻如同天秤一樣成兩樣情,一邊是速度不到5,000 MB/s的入門款、另一邊則是挑戰7,000MB/s以上的昂貴旗艦款,至於夾在中間的中階款式則是寥寥可數。 面對PCIe 4.0 SSD不是入門就是旗艦的極端狀況,相信不少玩家都跟小編一樣抱怨,想要兼顧效能和價格就真的這麼難嗎?關於這點,老字號儲存設備場PNY聽到了!瞄準了市場的空缺,推出了讀取速度可達5600 MB/s的XLR8 CS3040 SSD系列,並且主打幾乎等於頂級PCIe 3.0 SSD的超甜蜜價格,究竟如此誘人規格的背後是真材實料,還是另有陷阱?就讓小編親自動手開箱實測來替大家驗貨吧! PNY推出的XLR8 CS3040 SSD在容量的選擇上相當多元,提供了500GB、1TB、2TB和十分罕見的4TB超大容量版本,其中2TB版本的價格居然7,000元有找,小編一度以為自己是不是看錯容量,由於價格實在很划算,自然也就決定藉此機會入手囉!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來說SSD的容量越大速度也越快,不過XLR8 CS3040因為是以大眾玩家的需求為主打,除了全系列的讀取速度都能達到5,600 MB/s外,在寫入方面擁有最高效能的是最多玩家會入手的1TB和2TB的版本,能夠達到4,300 MB/s,至於容量最大的4TB版本速度稍微下降來到3,900 MB/s,500GB的則只剩下2,600 MB/s。 在產品的實體安排上,CS3040是走無散熱器的裸片設計,因此除了一般標準的主機板外,產品也能輕易地進到迷你主機,甚至是使用在Intel第12代Tiger Lake-H的電競筆電中,不用擔心整組SSD尺寸太大與機器周圍零件衝突的問題。 接著我們來看看用料,相信很多人可能會擔心一款PCIe 4.0的SSD賣到跟PCIe 3.0一樣的價格,是否是因為使用了耐用度較差的QLC顆粒?這一點還請放心,CS3040選用的是Toshiba所生產的3D TLC顆粒,採96層堆疊技術讓單顆晶片擁有512GB的容量,以雙面各兩顆的形式組成2TB容量,且總寫入量能夠達到3,600 TBW(1TB版本為1,800 TBW),賦予產品優秀的耐久表現。 而關乎SSD速度表現的控制晶片上,CS3040則是選用PHISON出產的PHPS5016-E16控制器,採台積電28nm製程,內建了32位元ARM Cortex R5雙核心處理器,支援第四代LDPC除錯引擎來減少檔案高速傳輸發生的資料錯誤。同時為了賦予更高速的存取效能,產品也配有SK海力士生產的8Gb快取,其中小編所入手的2TB版本在正/面都各有一顆,讓整支SSD的快取容量達到了16Gb!整體的用料真的可以用豪邁、扎實來形容。 最後在品管與保固服務上,CS3040通過了200萬小時MTBF平均無故障測試,確保喜愛24小時遊戲掛機練功的玩家能夠獲得足夠的穩定性,不會半夜無故突然死機,再加上長達5年的有限保固服務,給予玩家全方面的完整保障。 看完了基本規格的介紹後,來到的效能表現的驗證環節,本次小編選定使用Intel平台中剛好也是中高階的Core i7-11700K處理器,以此來反映一般玩家整體的預算搭配。 在每次硬碟測試必跑的CrystalDiskMark中出現了一件神奇的事,CS3040在寫入速度上可以接近4,300 MB/s,但是不管小編測了多少次,讀取速度最高都只會落在5,000 MB/s左右,距離官方所宣稱的5,600 MB/s尚有一段距離,難道是小編手中的SSD拿到「籤王」?! 其實根據PHISON官網資訊,CS3040所使用的PHPS5016-E16控制器支援的最大讀取速度正是5,000 MB/s,換言之小編手中的SSD確實已經發揮了它的效能極限,PNY的確是品質到位,也沒有調校不利。 既然如此,官方特別標示5,600 MB/s的傳輸速度又是從哪裡來的呢?答案非常簡單,就是「測試標準不同」,PNY測出的讀取速度是SSD是在「0Fill」模式下數據,這個模式不同於一般使用隨機參數的測速方式,而是將檔案全部填滿「0」來進行測速,由於檔案內容變得極為單純,讓資料讀取所需耗費的資源成本減少,從而能夠讓SSD跑出更快的速度。 接著透過ATTO Disk Benchmark來測試SSD對於不同檔案尺寸的讀寫速率表現,根據結果,CS3040的寫入約在128KB的時候來到最大速度極限,而讀取方面則是要到256KB才會來到最大值,此後隨著檔案加大,讀寫都保持著穩定的表現。 PNY的XLR8 SC3040做為一款讀取速度能達5,000 MB/s以上的中階PCIe 4.0 M.2 SSD,在價格上不僅甜到「蛀牙」,用料上也絲毫沒在手軟,3D TLC顆粒、大容量快取、5年保固等特色一樣不少,雖然在數據測試的標準上可能不是那麼合乎大家習慣的標示方式,但仍是符合PCIe 4.0 Gen4x4規格速度可達5,000 MB/s的M.2 SSD版本,這也打破很多人認為便宜的SSD都會偷料,或是使用不耐用QLC晶片的刻板印象,也讓SC3040對於不論是想要嘗鮮、擴充容量還是囤貨備用上有需求的玩家來說,都是現階段市場上最具CP值的SSD產品之一。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微星MSI Modern MD241PW 24吋美型螢幕實測開箱,辦公/遊戲兩相宜創建絕美雪白世界!
「螢幕」是現代人緊緊相依的必備產品之一,從智慧型手機到電視或者是路上、大眾交通工具上的廣告/宣導看板,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螢幕無所不在,尤其像小編一樣不管是工作還是在家打Game、看劇幾乎無時無刻都在盯著電腦螢幕,以這樣長期重度使用需求來說,在挑選電腦螢幕上勢必就得多加講究,而身為一位玩家,相信各位在挑選新螢幕時,往往都會將目標注重在擁有高解析、高更新率等規格較高階的電競螢幕上,但如果只是想挑一台辦公為主、遊戲為輔的話,其實就沒有必要選擇如此高規且高價的電競螢幕。 那是不是隨便買個普通便宜螢幕就好了呢?其實這倒也未必,畢竟螢幕本身也是個不小的擺設,漂亮的外型設計也能帶給使用者好心情,況且小編認為在長期使用螢幕下,防閃爍、低藍光等護眼功能還是要有,畢竟一般螢幕壞了幾千、幾萬元就能搞定,眼睛出狀況可就沒那麼簡單了(笑)。 近期小編就依照這樣的需求在物色螢幕,發現了MSI這台Modern MD241PW美型螢幕時,就被其獨特時尚雪白的外貌給深深吸引,其規格方面也很符合小編前面提到的"辦公為主、遊戲為輔"的需求,並且有內建上述所說的護眼功能,於是便馬上入手了一台來試試! 聽到是MSI出品,玩家們可能馬上就會聯想到電競產品,畢竟MSI多年以來強打的龍魂風格已經深植各位玩家們的心中,但事實上MSI除了電競螢幕之外,也有推出許多其他系列供玩家們選擇,就像這台MD241PW所隸屬的Modern系列就是主打美型時尚的外貌,一眼便能抓住玩家們的目光。 MSI MD241PW從正面看過去就能感受到白色塗裝的魅力,搭配正面全新簡約設計的銀色MSI logo,增添時尚氣息,搭載的是24吋(23.8) IPS面板,對小編來說屬於適中的大小,可以輕鬆一眼瀏覽螢幕各個角落;背部更是能凸顯雪白機身特色,銀白兩色塗裝以及上方斗大的銀色MSI logo等種種結合,真的只能用「美」來形容。 整體支架與底座也是採用與機身相同的雪白塗裝,並且採用手轉螺絲即可安裝底座,而整個支架連接螢幕的部分更是使用了免工具快拆設計,只要對準卡榫即可輕鬆裝上,在組裝時完全不必用到工具;另外MD241PW也支援75x75mm VESA壁掛,可透過壁掛方式或者與原廠MSI MT81支架搭配來大幅減少桌面占比,讓桌面能有更多空間可以利用。 不過說真的,即便不用壁掛或者是額外的支架,光是MD241PW這組原廠支架便利性就很不錯,不會太佔空間又可靠穩固的方形底座,能調整傾斜、左右、翻轉以及高低等4種角度的可調式設計支架,對於一般使用上來說絕對夠用。 I/O部分,MD241PW配有一組HDMI、USB Type-C、3.5mm音源輸出,電源則是採用外置變壓器設計,USB Type-C的部分不僅支援DisplayPort Alternate還提供5V/3A(15W)的電力,當連接行動裝置時可同時傳輸畫面與充電。 美麗的外貌鑑賞完一輪後,接著就回頭來看看實際顯示能力吧!MD241PW擁有相當普及的Full HD解析度,反應時間為5ms,更新率來到75Hz,並提供1000:1靜態對比度,亮度可達250 cd/m2,並搭載螢幕不閃爍、低藍光等護眼技術,讓玩家們安心長期使用(不過還是要適度休息哦!),也因為採用IPS面板關係,可視角度可達178度,幾乎是從任何角度都能清楚瀏覽螢幕畫面。 螢幕內部OSD選單採用長條狀設計於螢幕下方,除了常用的亮度、對比度、動態對比度、色溫等等,也可開啟如外掛般的準心顯示,原廠也提供了標準、劇院、FPS、RTS與Low Blue Light(低藍光)等模式可一鍵選擇、切換;而在其他選項內,可切換語言、定時關機、重置、OD加速、節能模式,另外MD241PW也內建了兩組1W喇叭,所以也能在選單中調整音量。 再來小編透過SpyderX Elite專業校色器進行校色與測量,可以發現MD241PW可覆蓋93% sRGB,以一般工作、遊戲使用上來說算是相當出色。 實際開啟Low Blue Light(低藍光)模式可以發現畫面確實會偏暗偏黃許多,雖說可能在顯色呈現上會較不準確,但對於辦公文書使用來說影響並不大,而且長期使用下來眼睛也比較不疲累,傷害也較小,工作結束後再條回慣用模式,好好享受MD241PW帶來的遊戲、影音視覺饗宴。 最後,玩家們也可透過微星自家的MSI Display Kit來直接調整畫面視窗佈局、顯示、色彩設定等等,讓玩家只要動動滑鼠便可更改設定,無需再進入螢幕OSD選單一個一個慢慢選擇,省時便利又可增加工作效率。 經過一番開箱後,MSI推出的這台Modern MD241PW雖說在規格上與其他清一色電競螢幕相比確實黯淡了些(畢竟主打的定位不同),不過作為一台一般辦公文書、遊戲用螢幕,是足夠勝任的,也因為是24吋這個不會太大也不會太小的尺寸,其實即便僅有FHD,用標準坐姿的距離來看,顆粒感也幾乎感受不太出來,而75Hz的更新率也提供了比普通螢幕(60Hz)更流暢的畫面,更重要的是螢幕不閃爍、低藍光等護眼技術也都沒有少,友善照顧長期使用玩家們的眼睛。 外型設計上也不用小編多說,美型時尚設計加上全白塗裝,相信會是許多白色控的優質選擇之一,偏好低調的玩家也有黑色版本可選;而目前購買還有上網登錄送/抽好禮活動(2021/6/1~9/30),已經被Modern MD241PW吸引的玩家們,不妨就把握時間趕緊下手吧! 於9/30前購買MSI MD241PW 上網產品註冊、活動網頁進行申請,即可加碼送「限量開瓶器、螢幕燈」: →ALESSI “ALESSANDRO M. - MSI” 開瓶器 →MODERN LED LUX電腦螢幕燈 公司名稱:微星科技 官方網站: 連絡電話:0800-018880 →更多的【PCDIY! Monitor/顯示器/電競螢幕/投影機/電視機/螢幕架】: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八卦情報】: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
創見Transcend StoreJet 25C3S/25C3N外接硬碟實測開箱,輕薄時尚內建獨家檔案救援優質選擇!
隨著時代不斷演變,人們的腳步也越來越快,做什麼都要求效率,在科技產品上更是如此,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品換舊品,科技產品的運行速度飛快,比方說SSD的出現,相當程度地取代了HDD的地位,但不是說HDD就這麼消失在沙灘上了,它還是擁有必須存在的意義。 既然說到了儲存裝置上,那麼始終低調、默默耕耘的創見,就不可不提了。身為老牌記憶體儲存領導品牌,即使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但在儲存裝置的研發上,想必各位都是有目共睹吧!在SSD的讀寫速度大幅領先HDD的情況之下,創見又在HDD的研發上帶給我們什麼驚喜呢?就來看看,小編本次所入手的Transcend StoreJet 25C3S/25C3N吧! Transcend StoreJet 25C3S與25C3N,兩款皆為可攜式行動外接硬碟,既然是可攜式,對某些玩家來說,我們可不可以將它當成EDC(every day carry,日常攜帶品)?而且除了實用性以外,美觀與便攜性也是不可少的要件之一。 StoreJet 25C3S的體積為114.5 mm x 78.5 mm x 9.95 mm,比熱門智慧型手機還要再小一點,重量也僅僅只有133公克,輕薄到不可理喻,外殼採鋁合金材質,在經過拋光、噴砂、陽極工藝處理之後,霧面銀色的外觀雖然簡約,但卻相當優雅時尚,假設你是MacBook使用者,那麼配合StoreJet 25C3S,整體視覺的呈現上,更是有大大的加分效果,亮面邊緣的鑽石切邊設計也相當有意思,在StoreJet 25C3S的霧面造型上,有畫龍點睛之妙。 在規格上,StoreJet 25C3S的傳輸介面為USB 3.2 Gen 1,支援最快高達5Gbps的傳輸速度,加上I/O接口為USB Type-C,以傳統HDD來說,傳輸水準可說是相當綽綽有餘,Transcend也考慮到沒有Type-C接口的玩家,在包裝中隨附了USB Type C轉USB Type A與USB Type C轉USB Type C的傳輸線。 儲存容量當然是挑選儲存裝置最重要的一環,StoreJet 25C3S包含1TB與2TB兩種款式,並且支援Windows 7至Windows 10作業系統,前面有提到搭配MacBook的事,因此MacOS的使用者當然也能使用,當然,Linux的愛用者也能用,跨平台支援性在各作業平台之間做出了完美平衡。 StoreJet 25C3N與25C3S兩者在外觀上沒有什麼太大差異,外殼上蓋一樣採用鋁合金材質,不同的部分是在顏色上,StoreJet 25C3N為鐵灰色設計,表面也經過噴砂、拋光、陽極工藝處理,在配上鐵灰色之後顯得質感十足,體積也為114.5 mm x 78.5 mm x 9.95 mm,不過重量不一樣,稍微重了3公克,為136公克,但說實話,這3公克根本人體無感啊(笑)。 規格上,StoreJet 25C3N採用USB 3.2 Gen 1傳輸介面,同樣最快可達5Gbps的傳輸速度,只是I/O接口與StoreJet 25C3S不同,採micro USB轉USB Type A設計,並且通過高達一萬次的官方拔插測試,讓玩家們的儲存體驗更加安心。 StoreJet 25C3N也提供了1TB與2TB的款式供玩家們選擇,同樣支援Windows、MacOS、Linux三項作業平台,對於把行動硬碟當成EDC的玩家們,可說是最佳拍檔。 值得一提的是,玩家們在第一次接上StoreJet 25C3S/25C3N且尚未格式化之前,可以從硬碟資料夾中發現,裡面內建了Transcend Elite與RecoveRx的資料夾,搭配StoreJet 25C3S/25C3N所具備的Transcend資料防護技術,便能從Transcend Elite中,啟用多種功能,包含備份、還原、資料加密、Dropbox或Google Drive雲端備份、硬碟上鎖等等;而透過RecoveRx,只要幾個簡單的步驟,便能復原誤刪的資料,如果玩家們對StoreJet 25C3S/25C3N先進行了格式化也不要緊,Transcend官網也有提供免費下載。 最後便是大家最在意的保固服務,StoreJet 25C3S與25C3N HDD可攜式行動硬碟,Transcend都提供了3年有限保固服務,但小編建議,還是從當時的購買通路來進行維修或退換貨比較好,免得有什麼溝通與認知上的差異。 介紹完StoreJet 25C3S/25C3N的外觀、規格以及相關服務後,接上電腦實際測試它們的效能當然也是必不可少的流程啦,小編這邊也簡單做了點測試,給各位玩家參考參考囉。 從CrystalDiskinfo可以確認,StoreJet 25C3S的實際型號為ST2000LM007,支援UASP協定,格式化後容量為2000.3GB;而於CystalDiskMark評測中可以發現,在Type C轉Type A模式的StoreJet 25C3S讀寫為138.59 / 35.39 MB/s,Type C轉Type C的話則有完全不一樣的表現,讀寫分別是138.75 / 137.78 MB/s;ATTO Disk Benchmark的評測中,也可以發現,StoreJet 25C3S整體讀寫速度約在128 MB/s上下浮動,相當穩定。 從CrystalDiskinfo可以發現一件有趣的事,StoreJet 25C3N的實際型號與StoreJet 25C3S一模一樣,只是在傳輸接口上的差異而已;因此透過CystalDiskMark評測後,StoreJet 25C3N也與StoreJet 25C3S(Type C轉Type C)有不相上下的表現,讀寫分別為135.33 / 135.31 MB/s,換成64GB的容量讀寫測試,也沒有太大的落差,為134.55 / 134.53 MB/s;既然如此,那麼StoreJet 25C3N與StoreJet 25C3S應該也會有相同的穩定性,果真於ATTO Disk Benchmark的評測中來看,整體傳輸速率在128 MB/s上下波動。 對於工作型態需要拿著電腦時常奔波的玩家來說,USB隨身碟的容量或許太小,也用不到SSD的性能與價格,那麼HDD就是這居中的最佳選擇,而Transcend StoreJet 25C3S/25C3N擁有相當份量的儲存空間,加上簡約時尚的外型,拿出來也能突顯自己的品味,或許能成為你每天必備的EDC,而創見獨家的Transcend Elite與RecoveRx應用程式,更精簡化了日常使用,如果你還在猶豫選什麼HDD當你的工作夥伴,也許可以考慮一下Transcend StoreJet 25C3S/25C3N吧! 廠商名稱:Transcend - 創見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創見官網 創見Facebook粉絲專頁 創見Instagram官方帳號
-
Fractal Design Celsius+ S36 Prisma ARGB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實測開箱,來自北歐的經典,外型、散熱、RGB燈效的絕佳組合!
夏日炎炎,最近的氣溫真是讓人不敢恭維,除了讓人感到心浮氣躁之外,對玩家們自己的電腦主機或多或少也會有些影響,再加上無論是I家還是A家,玩家們若用的是高階CPU,那運行時所造成的高溫就會更可怕了,那麼只好在主機的散熱模組上多下點功夫了。 本次小編入手了Fractal Design Celsius+ S36 Prisma ARGB一體式水冷散熱器,藉由重新設計的模組與可升級的PWM風扇集線器,讓一體式水冷技術再度提升一個新境界。 並不是什麼東西都大,看起來就霸氣、尊爵不凡,絕大數還是得取決於設計感,Fractal Design旗下的產品總是走一個簡約風,當然Celsius+ S36 Prisma也承襲了這個優良設計,其水冷頭高度為典型的45mm,整體尺寸為86 x 75mm,並採用極簡啞光黑設計,配合鋁製扣具,且帶有能夠同步多家主機板的RGB燈效玻璃介面,看起來相當尊榮且典雅。 特別的是,Celsius+ S36 Prisma水冷頭介面上還有可選智慧型模式,玩家們可旋轉玻璃LED介面於2個模式間切換,看是要以AUTO模式,讓Celsius+ S36 Prisma自動偵測調節電腦運行溫度,確保靜音與冷卻性能的平衡、還是要以PWM模式,讓玩家自行根據使用需求來調整,都沒問題。 水冷頭泵浦轉速,在正常使用狀態下,為每分鐘800至2,800 RPM,而腔室液體超過60度時,便會開啟過熱保護模式,此時的泵浦轉速為每分鐘3,500 RPM,從而讓熱量交換效率變得更高,當然也不怕太吵,水冷頭軸承採用陶瓷所製,全速運轉之下,只有20 dBA,幾乎微不可聞;而400mm長度的橡膠製水冷管,表層還覆蓋了一層低滲透尼龍編織網,加強了耐用度,並且水冷管的接頭採彎管設計,讓玩家在安裝時能更加輕鬆,還能減緩泵浦所帶來的張力。 除了帶走廢熱的強勁水流之外,我們還需要水冷排與風扇的支援才行,除了小編手上這款係以360 mm水冷排作搭配以外,Celsius+ Prisma系列還提供了280/240 mm的水冷排給玩家們選擇。 以360 mm水冷排作組合的Celsius+ S36 Prisma,也隨附了3顆具備RGB燈效的120 mm風扇,電壓為12V DC、轉速在500至2,000 RPM之間、能帶來最大85.71 CFM的氣流與2.78 mm H2O的氣壓,不過,採用LLS軸承的風扇組,所造成的音量,卻僅僅只有32.7 dBA(官方數據)而已。 在安裝上也相當令人愜意,Celsius+ S36 Prisma在水冷排側邊特別加裝了RGB燈效與風扇的針腳,整線方便之外,還不用占用主機板上的任何一個插槽,這設計相當迷人。 看完了雖低調、但開了機後卻炫目奪人的Celsius+ S36 Prisma後,我們來測試一下Celsius+ S36 Prisma的實際散熱效果,小編這邊使用了AIDA64的CPU溫度偵測來做一點簡單的測試,看看Celsius+ S36 Prisma是否能夠壓制Intel i9-11900K這功耗怪物。 於AIDA 64的CPU溫度記錄報告當中可以看到,Celsius+ S36 Prisma與在全速運行下的Intel i9-11900K,配合地相當天衣無縫,CPU內部於全速狀態下基本維持在70度左右、而外部的CPU Package也是以70度作為標準時,不過在一小時的測試結果,可以發現CPU出現了兩次超過80度的狀況,但機率其實偏低,可以忽略不計,大致上都還是維持在60度至80度內這個區間,不難看出Celsius+ S36 Prisma散熱效果相當穩定。 對於使用高階CPU的玩家而言,選用水冷來作為散熱模組,可說是再好不過,Celsius+ S36 Prisma在外型上具備了待機時所需的典雅,也兼顧了開機時所必要的炫目RGB燈效,且並不以此譁眾取寵, 與i9-11900K的配合、其散熱效果也在小編的測試中可見一斑,如果玩家們需要典雅具有質感的外型、也需要炫目的RGB燈效、更要兼顧散熱效果的話,在這種炎炎夏日,不如就考慮考慮Fractal Design Celsius+ S36 Prisma ARGB吧!如果360mm太大的話,還有280mm與240mm的可以選擇喔! 廠商名稱:fractal design - 福瑞多科技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698-2199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Case / Power / 機殼 / 電源供應器 / 電競機殼電源】: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 / 空冷 / 水冷 /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風扇】: →更多的【PCDIY!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更多的【PCDIY! Monitor / 顯示器 / 電競螢幕 / 投影機 / 電視機 / 螢幕架】: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
Fractal Design Meshify 2機殼實機開箱,神秘、含蓄的獨特美感、開放式佈局設計,自組主機的最佳選擇!
相信對RGB燈效有愛的各位,在裝機之際肯定在零組件上的搭配都煞費苦心,尤其是挑機殼的時候,要如何在裝機擴充性、多功能與美觀外型上一舉數得呢?想必各位都傷透腦筋,但別緊張,相信各位都知道時尚潮牌「Fractal Design」吧?小編本次入手了新款的"Meshify 2"中塔式機殼,又要再次讓你各位剁手⋯啊不是,又要再次擄獲你各位的芳心了,事不宜遲,趕緊來看這款「Fractal Design Meshify 2」吧! 說到瑞典,我們會想到IKEA、H&M、Blueair等知名品牌,但不知各位有沒有發現這幾個品牌的共同點,那就是「設計感」,以上這些品牌,在外觀設計上都頗具品味,當然身為他們的老鄉Fractal Design也是如此。 通體全黑的含蓄設計,但前端面板那不規則立體幾何線條所勾勒出的稜角網格,在鑽石切面的設計之下,還能突現出神秘、含蓄的獨特美學,而前端預先裝了2顆140mm風扇,因此那些細密的網格能夠加強空氣導流,假設覺得不夠,還能將面板像開房門一樣掀開,增加風流,不過玩家也能改成120mm尺寸的風扇,不過無論是120mm還是140mm,玩家們都能在前端加裝最多3顆風扇、與最大360mm及280mm的水冷排。 但小編相信,有的玩家肯定會擔心卡灰塵不好清理,這也不用擔心,掀開前端面板之後,不用工具、就能直接徒手從上方將防塵濾網拆卸下來,相當輕鬆、也令人愉快(笑)。 接著看到頂部,首當其衝的就是Meshify系列的前置I/O槽,3.5mm的音訊輸入與輸出埠,還有USB 3.0埠以及開機鍵;而頂部的開放式設計也相當貼心,頂部為一片金屬網板,對於灰塵的侵入相當具有保護性,清理上也相當方便,下一層也是可拆式的金屬固定座,這邊也能安裝3顆120/140mm風扇,水冷則支援最大360mm及420mm。 那麼如果各位,買了各種帶有RGB燈效的零組件,卻在機殼裡運轉時什麼都看不到,那不是很嘔嗎? 因此在Meshify 2的左側,則是滿版的鋼化玻璃,無論是多麽光彩炫目的RGB燈效,都能緊緊地包覆在裡面,保證你能像欣賞水族箱裡悠遊的魚兒一樣;而鋼化玻璃這側沒有螺絲接點,係以卡榫模式接合,因此雖是雖是鋼化玻璃,但上頭依然貼了一張小心拿取的警示貼紙。 而右側則是典型的全覆式面板,拆卸下來之後,可以發現這側底部有2組2.5吋硬碟支架與位於上方的3組 4-Pin與6組3-Pin風扇針腳,中間則是3組Fractal Design自家的綁帶,方便玩家們整線。 後端的話,除了基本的I/O槽外,還有7組PCI擴充槽,另外還能可以發現,Meshify 2已預先安裝1顆140mm風扇,不過玩家們也能拆下來改裝120mm尺寸的風扇,而拆除背蓋之後,也能看見電供屬於下置式設計。 而底部裝有防滑橡膠腳座,讓Meshify 2不是完全與地面接觸,從側面可以發現,底部還能安裝一樣2顆120mm或140mm風扇、水冷一樣也是360mm及420mm尺寸(不過這裡有預裝一組3.5吋硬碟支架),而下方還有一塊快拆式濾網,加強氣流流動,也方便玩家們清洗。 Meshify 2的體積為424 x 210 x 475 mm,主機板能夠支援3種規格,分別是ATX、mATX、Mini-ITX,不過這種魔術大空間,卡皇RTX 3090裝進來也是綽綽有餘,就端看玩家們的安裝模式囉,但電供方面最長只能買200mm的來裝,至於CPU散熱器,不管是風扇還是水冷最高也只能安裝169mm,這方面還請玩家們多多注意;另外隨附了4個2.5吋與3.5吋通用的硬碟支架,最多能夠安裝10組硬碟支架。 對於外貌協會的玩家而言,Meshify 2的獨特美感,基本上是沒什麼好挑惕的,在安裝散熱模組這方面,Meshify 2的開放式佈局設計也相當迷人,除了右側那面之外,前後上下左共5面都可以加裝120mm或140mm尺寸的風扇,在空氣流動方面能保持絕對暢通,或是玩家們欲安裝水冷排也沒問題,只需要注意360mm及420mm的尺寸規定就行。 即便裝了風扇,長期下來堆積的灰塵肯定也相當驚人,但Meshify 2有可拆式濾網啊!清理簡直不要太簡單,在儲存空間的擴充性也做得相當充足,玩家們可以安裝高達10組硬碟,還在等什麼?現在暑假,正是組新主機的好時機,挑不到機殼嗎?就選Fractal Design Meshify 2吧! 廠商名稱:fractal design - 福瑞多科技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698-2199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Case / Power / 機殼 / 電源供應器 / 電競機殼電源】: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 / 空冷 / 水冷 /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風扇】: →更多的【PCDIY!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更多的【PCDIY! Monitor / 顯示器 / 電競螢幕 / 投影機 / 電視機 / 螢幕架】: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
美商恩傑 NZXT N7 B550開箱試玩,初試啼聲 一鳴驚人 加入AMD主機板行列的處女秀!
不曉得各位對NZXT的N7系列主機板有沒有印象,簡約的外型、覆蓋全片電路板焊點的金屬裝甲,看起來乾淨俐落,而隨著AMD Ryzen 5000系列的登場,NZXT也推出了首款針對AM4平台的B550主機板,精心設計的各項連接埠、支援PCIe4.0、Wi-Fi 6E等等,讓玩家們能夠配對AMD信仰。 NZXT N7 B550主機板在外觀上,依舊延續N7系列的簡約設計,配色方面也是最簡潔有力的黑與白,而小編本次入手的則為白色款,其覆蓋全身的白色金屬裝甲採啞光設計、帶有一點點磨砂觸感,無論是視覺還是觸覺、以及PCB保護層面上,都設計得相當巧妙。 但不知玩家們有沒有發現,N7 B550下半部擴充槽部分,只有看到PCIe的插槽,而不見SSD的安裝位置呢?可別以為要拆下所有金屬裝甲才能安裝,那樣太麻煩了,N7 B550在安裝方面最有意思的就是這個部分,下半部擴充槽設置了兩塊磁吸蓋板,掀開後可以發現M.2插槽,防止灰塵侵入外,還兼顧美觀。 NZXT N7 B550為ATX規格、尺寸為30.5cm x 24.4cm,而身為AMD AM4架構的新成員,除了支援時下最新的Ryzen 5000系列,往下也支援Ryzen 3000與Ryzen 4000系列,不過Ryzen 3000系列的APU則不在支援列表上,玩家們可得注意;且N7 B550具備了12+2 DrMOS電源相位設計,PCB也採用6層設計,從最根本開始便打下良好基礎。 看到處理器右方、記憶體插槽的部位,N7 B550具備4個DIMM記憶體插槽,最大可安裝共128GB的DDR4,如果搭配Ryzen 5000系列的話,超頻可達DDR4 4666 MHz以上。 而在擴充插槽方面,N7 B500則搭載2組PCIe x16,一為4.0 x16、另一個為3.0 x4、另外還有2組PCIe 3.0 x1插槽;掀開磁吸蓋板之後,可以發現2組M.2 SSD插槽,可支援Type 2280規格的SSD,但略為可惜的是沒有散熱墊,其一支援安裝PCIe 4.0 x4 SSD、另一個則是支援PCIe 3.0 x2與SATA SSD。 網路連接部分,則是配置了Realtek RTL8125 2.5G LAN、並支援高效節能乙太網路802.3az;至於無線網路部分,N7 B550則提供玩家Intel雙頻無線-AX210 Wi-Fi 6E的規格,且支援雙頻2.4/5/6GHz;另外還有藍牙連結,N7 B550支援Bluetooth V5.2規範。 那麼NZXT首度加入AMD晶片組陣容的這款N7 B550到底在效能表現上,是否能成為其他硬體的後盾呢?所以測試當然是必不可免的囉,由於N7 B550為NZXT第一款AMD主機板,因此小編本次也就直接採用AMD 3A大平台來進行測試囉。 主機板:NZXT N7 B550 處理器:AMD Ryzen 7 5700G 顯示卡:AMD Radeon RX 6700 XT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3200 8Gx2 SSD:SP US70 PCIe 4.0 1TB M.2 SSD 首先在BIOS視窗看看,N7 B550M主機板的BIOS版本、與小編所配置的AMD Ryzen 7 5700G;當然也可以在進階選單中開啟AMD的黑科技SAM功能,N7 B550倒是直接內建開啟了,省去一道步驟。 接著換到CPU-Z上看看,除了在BIOS上看到Ryzen 7 5700G以外,主機板欄目上也能看見N7 B550的偵測資訊,支援PCIe 4.0(16.0 GT/s),而在CPU-Z評測上可以看見,Ryzen 7 5700G所獲得的分數為6403.5,另外再加上針對CPU效能測試,身為箇中好手的CINEBENCH,對於這顆Ryzen 7 5700G,CINEBEHCH也給出了單核1.225pts、多核13,746pts,對比小編當時Ryzen 7 5700G開箱評測文中的測試平台來說,分數基本上不分伯仲,即使是首度讓主機板產品加入AMD陣容,也不難發現NZXT的用心之處。 當然顯卡的評測也不能少,如果使用3DMARK來評測,那麼數據就會相當牢靠,驗證DX11效能的Fire Strike、Fire Strike Extreme以及Fire Strike Ultra,分別獲得28,295/15,995/8,424分、測試DX12效能的TimeSpy、Time Spy Extreme則有12,191/5,635分,哎,相信各位玩家們看過這麼多站上的3DMARK評測分數,對於Radeon RX 6600 XT應該瞭若指掌吧?作為稱職的硬體後盾,看來N7 B550可說是相當優秀啊。 遊戲方面,小編也選了《刺客教條:維京紀元》與測試光追功能的《看門狗:自由軍團》,當然黑科技FSR功能,小編也使用了《The RiftBreaker》來做嘗試;雖說在開了光追之後的《看門狗:自由軍團》還是有一些進步的空間,但《刺客教條:維京紀元》,在AMD 3A大平台的優化之下,無論是最基本的FHD還是4K解析度,都具有相當優異的水準,甚至在FSR的加持之下,《The RiftBreaker》的評測竟然跑出了相當驚人的數據,這在在都顯示出,SAM也好、FSR也好,雖說NZXT才剛第一次踏入AMD主機板,但在各方面對於AMD功能與硬體的相容性上,都表現得相當不錯。 AMD近年來的成果大家有目共睹,已經有不少玩家開始使用AM4架構的平台了,當然各家廠商也都紛紛投入這塊迷人的領域中,雖說NZXT旗下產品以水冷與機殼最廣為人知,但其實N7系列主機板也是頗受好評,當然,在Intel平台之後,跨足轉進AM4架構,完善旗下N7系列主機板的陣容,無論對廠商還是對玩家而言,都是件相當美滿的事,而小編在經過測試與實機體驗後(拿來組玩D2R的平台XD),在3A架構下,雖說是處女秀,但NZXT N7 B550這塊主機板仍是表現地可圈可點,完全不落俗套。 廠商名稱:NZXT - 美商恩傑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廠商臉書粉專: 代理商名稱:立光科技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商網址: 代理商臉書粉專: 代理商官方客服&維修LINE:@kronefans
-
KLEVV BOLT XR DDR4-3600 16GB套裝實測開箱、玩家級超頻記憶體模組強勢來襲!
「科賦KLEVV」一個性價比極高的品牌,以高品質、體質良好易超頻等特色在記憶體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玩家們應該都相當熟悉才是,若是點開科賦的網頁就能發現:清一色都是主打電競超頻的記憶體,非常專情。 還記得前陣子在三創一樓柱子上的電子看板上,可以看到一直播放與知名《英雄聯盟》戰隊T1合作的RGB記憶體影片,看的真的令人流口水、想入手玩玩啊!不過,RGB好是好,對於不想要bling bling的玩家族群來說,看上眼的還是無光害版的記憶體,而且最好是具備有散熱片以及可以向上超一大截的版本,這對於KLEVV來說簡直不要太簡單,來,這組BOLT XR就能滿足這個願望,無光害、超炫高導熱散熱片加持,而且超頻幅度高,一次滿足玩家三個願望。 這次小編入手的是沒有RGB的BOLT XR,剛好符合小編喜歡低調的喜好。 這幾年來講到電競就不免會跟RGB燈效扯上邊,雖然看著閃亮亮的燈效特色還蠻不錯的,但畢竟不是人人都喜歡,對於喜歡低調風格的朋友來說,挑選無光害的零組件會是組機或升級的主要優先考慮;KLEVV推出的多款記憶體產品除了具備RGB燈效的版本之外,無燈效的高頻率版本也不少,這款入手的BOLT XR DDR4-3600就是其中的新貨色,不僅採用了全包覆式鋁材質散熱片,也支援Intel/AMD雙平台使用,內建的XMP 2.0技術也提供了玩家一鍵超頻的便利性。 從外觀上可以看到這次的包裝除了採用常見的吊牌式設計外,這款版本是16GB包裝版,也就是內含2支DDR4-3600 8GB版本,如果只需要購買單支8GB玩家,也可以選擇單支包裝的喔!從背面拆卸開包裝後,就可以看到這組BOLT XR DDR4-3600 8GBx2的記憶體本體了。 這組記憶體的造型其實除了無RGB燈效設計外,大家有沒有發現到,整體跟先前的環形導光條版本的還蠻相似的,頂上位置除了改採黑色膠條設計外、也有特別打上科賦一直以來的Slogan-Creative Evolution。除了外觀,這組BOLT XR採用的是鈦色系的鋁質散熱片作包覆,透過2mm厚度的鋁合金材質來強化散熱效果,也在散熱片表面增加了凹凸飾紋設計以及頂部多橫條式立體剖溝增加散熱表面積。 另外,這組BOLT XR DDR4-3600內建的CL為18-22-22-42、工作電壓1.35V,玩家只要透過開啟XMP就能輕鬆設定,小編入手的是BOLT XR系列中的DDR4-3600版本,如果需要更高頻率的話,可直接入手另一版DDR4-4000版本喔! 看過了BOLT XR的外觀特色之後,當然實際驗證一下這組記憶體的效能表現是一定要的啦!這裡小編也簡單的來做一下跑分動作,下面也提供這次的測試平台作為參考,不過,KLEVV的記憶體品質真的沒話說,隨便動手一調、立馬DDR4-3600就成了4000,果然沿襲了KLEVV一貫的特性,平價、好超! CPU:Intel Core i9 9900K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XI FORMULA 顯示卡:NVIDIA RTX 2060創始版 SSD:ADATA SX6000 1TB SSD 這裡可以看到在基本開啟XMP之後的測試數據表現,從MaxxMem與AIDA64的實測中可以發現,MaxxMem有31.86 GB/s的成績,而AIDA64的讀寫複製的數據可達49238/51534/44652 MB/s;事實上,這款BOLT XR採用的Hynix的H5AN8G8NDJR-VKC、D Die顆粒,照慣例的超頻體質都是不錯的,這部分小編也在下方隨手調了一下頻率、拉高到4000以及4200,基本上都能輕鬆開機並測試,有興趣的玩家可以再往更高頻率嘗試。 來看一下將頻率拉高到4000以及4200的測試結果吧! 從超頻到4000以及4200的成績來看,相較預設的3600來說,在MaxxMem的成績提升了約5%,至於AIDA64中的讀/寫/複製更是成長了12/14/14%之多。注意一下前面的測試截圖可以發現,真的只是把頻率往上拉而已,CL值的設定仍舊是維持原本DDR4-3600的預設18-22-22,電壓也是1.35V,厲害吧!KLEVV這組採用Hynix D-Die顆粒的BOLT XR記憶體,果然是體質一級棒的! 如果單看品質跟測試覺得不錯,那要是看看價格、會不會更令人感到驚艷?從原價屋的報價不難發現,在兩條1,890元這個價格買到DDR4-3600記憶體已經不是甚麼大事的今天,能買到隨手就能超4200以上的版本也是足夠划算了! 包裝上的New Era of Speed真的不是開玩笑,對於KLEVV來說,也算是名符其實!這次入手的這款BOLT XR DDR4-3600雖然少了RGB燈效,但仍舊具備KLEVV一向堅持的品質與高效能表現,對於玩家來說算是一大福音,畢竟平價入手、卻有著低電壓與良好的超頻體質,對於有需要的玩家來說就是一大助力,再者,透過XMP就能輕鬆達成DDR4-3600的頻率設定,以目前現有的Intel或AMD陣營來說,都能夠對應現有頻率運作,如果是正想組機或是準備升級的朋友,不趕快入手一組來玩玩就錯失良機了! 品牌名稱:KLEVV - 科賦 廠商名稱:艾思科有限公司 - ESSENCORE 廠商網址: 代理商名稱:富基電通股份有限公司 - AFASTOR 代理商電話:02-8978-6066 代理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達墨Topmore Portable SSD TS1 512GB實測開箱,輕巧有型好攜帶的隨身儲存空間!
2011年進入市場的達墨Topmore,以指紋辨識隨身碟成功在市場做出定位、打下基礎,更在2017年成功與迪士尼合作,推出一系列的漫威聯名商品,正式走向國際化。這次小編就入手了他們家的Portable SSD TS1外接式固態硬碟,一起來瞧瞧吧。 外包裝除了是採用吊牌式紙盒設計外,整體的風格上,採用與達墨LOGO、標準字相同的白/灰/藍配色,並用不同深淺的灰色與藍色色塊做拼貼,帶出銳利、冷酷的科技感。而包裝正面下半部印上大大的SOLID STATE DRIVE,透過換行排版與加粗字樣,一眼就能看出此包裝裡的產品是SSD,辨識度非常的高。轉到包裝盒的背面則是SSD的相關資料與規格,重點是,這可是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的產品喔。 開箱就簡單了,直接打開包裝後抽出紙製托盤就可以看到SSD本體了,托盤本身也是一個小紙盒,托盤裡面有附贈的Type-C傳輸線與防水收納袋,算是提供了使用者方便攜帶的保護袋。這次入手的版本是512GB容量,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作為隨身攜帶型的儲存裝置,也算是夠用了。 別以為官方標示的66x39x8.6mm的尺寸會很大,其實實際尺寸比小編本人的手掌還小,直接實物對比舊版的iPhone SE與悠遊卡的體積,也是小了好一圈,厚度更是不到10圓硬幣的一半,可以說是超小又超薄。此外,這顆SSD是可以直接透過傳輸線接上手機作為外部儲存空間使用的,等於具備了OTG功能了。 視覺設計上小編拿到的是「無限灰」的款式、另外有一款幾何灰,另外在容量的版本上則是有256GB/512GB/1TB等三種可選擇。無限灰與幾何灰這兩款的差異在正面外觀的飾紋圖案不同而已,小編入手的這款無限灰,在正面用雷雕刻了圓點與線段的裝飾,採用角度而非曲線的設計,在視覺上除了科技感外也能表現流動的視覺效果。 至於背面,則是刻上容量與產品名,外殼部分則是採磨砂金屬材質設計,除了質感上有所提升外,也可以透過金屬外殼替SSD做散熱,當然,手感上也是相當不錯的。 從官方的網站上可以看到有關這款Portable SSD TS1的產品特色,包括使用了3D NAND Flash顆粒與高階LDPC除錯機制,最高可達每ECC:1KB 72-bit,除了能加強傳輸穩定度,也可以降低存取錯誤率,同時還能使P/E迴圈次數加倍提高等。當然在傳輸穩定度上更進一步的支援了多項技術來提升整體穩定效率,其中包含了NCQ、.M.A.R.T、SLC caching、RAID engine、Wear Leveling、Garbage Collection、Windows TRIM Command等等。 既然是SSD、又是採用了Type-C/USB 3.1 Gen 2介面,那實際來試一下讀寫速度的傳輸效能表現應該也是不為過吧!從前面的官方規格表上可以看到,小編手上這款512GB容量版本的讀寫速度為485.8/427.9 MB/s,那透過實際測試下的表現又是如何呢?測了就知道囉! 本次的測試平台如下: CPU:Intel Core i9 9900K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XI FORMULA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60創始版 SSD:ADATA SX6000 1TB SSD(系統碟) 測試軟體:ATTO Disk Benchmark 、CrystalDiskMark 簡單透過CrystalDiskMark以及ATTO Disk Benchmark就能看到實際測試的數據截圖了,從CrystalDiskMark的部分可以看到是達到讀寫565.63/508.10 MB/s的成績,而ATTO Disk Benchmark下的成績則是540.85/483.02 MB/s,都比官方標示的數據還要更優秀,看來這款Portable SSD TS1 512GB可以提供玩家相當快速的資料讀取或寫入,不管是用在儲存資料或是影片播放來說,通通都能對應無誤,即便是當成手機的資料檔案備份也完全沒問題。(隨身攜帶的確很方便) 對於許多需要隨時做資料儲存的玩家來說,體積輕巧好攜帶應該是採購入手的一大要點,另外就是要能提供夠大的容量,再者當然就是要讀寫快速囉,否則存個資料或檔案要等上幾小時恐怕會等到昏倒吧!這款達墨推出的Portable SSD TS1 512GB,都能夠滿足小編剛剛提到的特點,對於正好有儲存需求的朋友來說,就等同隨時攜帶小資料庫空間在身邊,隨插即用、輕巧攜帶,價格上也很超值,有興趣的玩家可以入手來玩玩看喔! 廠商名稱:達墨科技 Topmore 廠商電話:03-667-6771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微星MSI Optix MAG274QRF-QD量子點螢幕實測開箱,撥雲見日般的超廣色域將沉浸感推向極限!
雖說硬體一直不斷在升級,但電競螢幕對於廣色域或是色彩表達上,總是相較創作者螢幕上來得略顯捉襟見肘,有鑑於此,許多廠商也開始將電競螢幕的規格等級提升,而前陣子站上介紹的MSI所推出的,就是這一系列的先行者,其特色在電競螢幕的色域表現上跨出了深遠的一步。 但MSI在電競螢幕上的發展並不只如此,更高階的Optix MAG274QRF-QD也終於推出到市場上囉,從原先MAG274R的Full HD,在MAG274QRF-QD上頭提高到2560x1440的2K解析度,並且更將螢幕更新率拉高至165Hz,另外還有多項特點,馬上跟著小編來看看這款MAG274QRF-QD量子點螢幕,是如何再一次獲得全方面的提升。 在傳說中,「龍」所帶給人們的印象都是威嚴、神勇、尊貴,而以龍為精神圖騰的MSI,在外觀設計上,當然也承襲了人們在神話傳說中「龍」的特徵。 在MAG274QRF-QD的背板上,除了斗大的紅色龍魂標誌,還將霧面、鏡面以及充滿時尚、潮流的髮絲紋設計,以類拼貼的方式組裝而成,讓背板上的肌肉感表露無遺,並在亮面的位置上還刻有類似古文字的紋路,且暗藏於此的RGB燈條,還能借助MSI Mysric Light程式,與其他啟用Mysric Light的產品做燈效連動,讓玩家隨意調整RGB燈效所呈現的顏色,使得閃爍的RGB就如同是在血管裡汩汩流著的龍血,在視覺上,看起來就像是龍臂上暴起的青筋一樣、霸氣外露。 不過,MSI還暗藏了一點小細節,在MAG274QRF-QD多材質組裝的拼接設計,除了呈現出類似於龍的肌肉糾結感外,還隱隱約約地透露著,龍是以多種動物的形象組合而成的寓意。 雖說龍給人的印象是威嚴、神勇、尊貴,但這裡的尊貴一詞,卻是說給玩家的,因為MAG274QRF-QD可以讓玩家自由挑整角度,看是要讓龍⋯⋯我是說讓螢幕左右轉頭正負75度、還是要讓螢幕抬頭-5至20度、甚至還可以旋轉,將橫向顯示轉為直立顯示,這樣一來,不管玩家們怎麼翹腳、左躺右躺、還是乾脆就直接躺下,都能讓螢幕始終在視線的正前方,所以說,尊貴這一詞不正是這台MSI龍魂MAG274QRF-QD特地打造給玩家的嗎? 更省事的還不只這些,在MAG274QRF-QD的I/O配置上,提供了1組DisplayPort、2組HDMI、1組USB Type C,而這USB Type C還能讓玩家拿來充電(最高15w),除了電腦以外,家用遊戲機、手機等等,都能一次連接,免去拔來拔去還插半天的麻煩。 龍「形」有了,那最重要的龍魂—規格呢? 27吋的MAG274QRF-QD,解析度達2560x1440的2K解析度,並且16:9的螢幕比加上超窄邊框,玩家在視覺上將不會有任何阻礙,於沉浸感的體驗上更是大大提升,178度的廣視角也讓MAG274QRF-QD在顯示上幾乎沒有死角,即便玩家在戰鬥中因故離開座位,也能回頭再瞥一眼戰況。 並且因搭載了Rapid IPS面板,使其螢幕反應時間僅僅只有1ms,更新率也高達165Hz,更支援NVIDIA G-Sync,讓玩家能在遊戲中戰場上,獲得百分之百的流暢、不延遲的畫面體驗,不會因為突如其來的畫面撕裂或畫面卡頓,而影響視覺感官,甚至是錯失勝機。 MAG274QRF-QD是一台量子點螢幕,而因量子點的特性,經過激發之後所發出的波長光譜極為狹窄,也因此色彩的呈現也就能夠越加純粹,在先天上就佔了一手優勢,且還導入了HDR顯示,面板更涵蓋了131%的sRGB及94%的P3廣色域,讓玩家無論是在遊戲上還是在欣賞影集時,都能看見更逼真更精緻的顏色呈現與細節,將沉浸感推向了極限。 不過,也不必擔心沉浸感太強,導致玩到忘記時間而傷了視力,MAG274QRF-QD還具備防閃爍和抗藍光技術,縱使遊戲玩到忘了時間,也不用擔心眼睛痠、甚至是流眼油。 而背板上還有一顆與龍魂圖騰遙遙相望的5向紅色OSD鈕,能夠啟動MAG274QRF-QD的所有功能。 按下OSD鈕之後,在選單裡,模式上除了能夠自訂使用者模式之外,還能內建了許多遊戲模式,能讓玩家隨時調整、並且適應各類型遊戲所需的畫面呈現,更重要的是,已是電競螢幕標配的戰術輔助系統,包含夜視、螢幕準星、倒數計時等等當然也沒有少掉,甚至追劇看電影,MAG274QRF-QD也內建了幾項模式可供玩家隨時切換,用來彰顯這台螢幕的高超色彩表現,甚至還可以設定鬧鐘,完全不怕打遊戲打到忘記要去接女朋友。 小編一直覺得,OSD設置真的是雞⋯⋯極度難按,不知道有沒有玩家跟我有相同的想法,但不用再煩惱了,只要搭配Gaming OSD APP應用程式,用鍵盤跟滑鼠就能調整OSD功能選單,並且程式裡還有提供了熱鍵選項,按幾下就能隨時切換遊戲模式。 小編在體驗MAG274QRF-QD的途中,突然驚覺辦公桌已經被佔據,連螢幕的底座也被淹沒了,心念一動,想來入手一支螢幕支架,但市面上的產品參差不齊,做工、用料也模糊不清,幸好MSI自家也研發了一組MT81螢幕支架,除了信仰之力以外,用原廠的總是比較心安。 MT81螢幕支架剛好解救了小編的燃眉之急,除了VESA100x100mm的MT81外能完美搭配MAG274QRF-QD外,也能用在符合VESA規格75x75的任何螢幕上,並且MT81底部的C型支架夾讓安裝變得簡易無比,只要玩家們的桌子厚度小於7公分,MT81都能安裝得非常穩固,但前提是,玩家們的螢幕可不能超過8公斤重,不然MT81也是支撐不住的。 而MT81支架上的懸臂,可以旋轉360度,假設拿到中古時代,即便是圓桌武士也能靠著這個來利用螢幕開會,而連結螢幕背板的固定座還有上下-85度至90度、左右180度的擺頭範圍,能夠幾近全方位的移動螢幕,讓玩家依照需求調整成打遊戲、追劇、甚至是辦公開會時,所能獲得的最舒適的角度,果然龍爪就是龍爪,人類手臂還是有點缺陷。(哈 量子點螢幕的聲名,相信玩家們都略有耳聞,而除此之外,MAG274QRF-QD還具備了2K解析度,生猛的147%的sRGB、97%的P3廣色域,亮度也提高到300nit,使HDR顯示更具魄力。因此,小編斗膽,拿出了Spyder X來替MAG274QRF-QD做校色驗證,替玩家們來一觀龍魂真身。 在如同照妖鏡的Spyder X一照之下,雖然程式校色sRGB最高只能顯示到100%,不過MAG274QRF-QD輕而易舉地便達到這個標的,甚至有過之,更沒料到P3廣色域竟高達97%,HDR顯示也讓小編這個眼力很差的人一目就能識別。 165Hz螢幕更新率和1ms反應速度的電競標配,MAG274QRF-QD身為電競螢幕這些當然自不在話下,2K解析度與16:9的沉浸感門檻也是妥妥當當,但不得不提的是,MAG274QRF-QD的色彩呈現,看看那精美147%的sRGB、97%的P3廣色域,本該有點捉襟見肘的缺點,但MAG274QRF-QD身為電競螢幕,卻能夠拓展到這個地步,真是該給點掌聲,亮度提高到300nit,HDR模式下也將令畫面更有魄力,相信也能取悅眼光與口味越來越刁鑽的玩家們。 不過MAG274QRF-QD不僅僅能做電競使用,在多方位角度旋轉的優勢之下,直立、橫向、左傾、右斜都輕而易舉,加上豐富的I/O埠,讓MAG274QRF-QD也能將觸手(誤)伸到辦公上、會議中等等使用場合之中大放異彩。 至於OLED和量子點螢幕之爭,兩個都是顯示器的兩大主流,但各有千秋,誰也佔不了誰便宜,這點只能讓玩家們擇己所愛了。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6B2LHe3bYU&feature=youtu.be ▲MSI MAG274QRF-QD量子點螢幕30秒影音快速開箱(By.PCDIY!) 公司名稱:微星科技 官方網站:https://tw.msi.com/ 連絡電話:0800-018880 →更多的【PCDIY! Monitor/顯示器/電競螢幕/投影機/電視機/螢幕架】: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八卦情報】: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
讓打字有如躺在海浪上般地舒適,Logitech ERGO K860無線分離式布局鍵盤開箱
無論是商用、教育、還是電競的鍵盤與滑鼠,Logitech的研發總是很有一套,對應電競的G系列、日常或商用幾乎無所不能的MX系列……等等,對於舒適感,Logitech也很有想法,於是講求人體工學、追求更自然的打字方式的ERGO就應運而生了。 本次小編帶來了Logitech ERGO K860無線分離式布局鍵盤,一款為了讓玩家擁有更舒適的打字體驗所研發的無線鍵盤,閒話不多說,馬上來看看Logiteh ERGO K860對於鍵盤的「無限布局」吧! ERGO K860的外型設計相當特殊,為了改善手腕與鍵盤的姿勢與疲勞耗損,將典型直線矩形的鍵盤形狀,改造成宛如波浪般的新型態鍵盤,利用改善打字姿勢的弧形設計、分離式按鍵框架,傾斜的角度也可減輕手腕與前臂的勞動耗損。 可別小看這波浪型的傾斜設計,ERGO K860甚至擁有United States Ergonomics的人體工學認證,證明透過ERGO K860的使用姿勢,能讓斜方肌上部的肌肉活動減少21%,以此可證,ERGO K860能讓手腕與肩膀就像躺在大海上一樣放鬆。(不知道是不是在呼應2007年時所發售的Wave系列?) 與鍵盤一樣採用彎曲設計的枕式三層手托也相當有意思,不僅增加54%的腕部支撐,還能減少25%的腕部彎曲,並在材質表層使用0.5公釐的針織材料,加上耐汗、耐污漬的表面塗層,同時能提供滑順觸感,第2層則以2公釐的高密度泡棉來平均分擔手腕放在ERGO K860上的壓力,去除不適感,而最底部的4公釐記憶泡棉,更能隨使用者的出力習慣,提供更完美的舒適感。 底部也挺有意思的,一般而言,鍵盤的抬升腳通常都設置在前端,而ERGO K860卻反其道而行,在後端、也就是靠近手腕的那一端設置了3種傾斜支架,分別為未掀開的0度角、-4度與-7度角支架,讓無論是坐著或是站著使用,手腕都能維持最自然舒適的姿勢,將人體工學設計的功能最大化。 而不單單只有外型設計上的巧思,ERGO K860以G鍵和H鍵作為分界線,並以弧形設計,像摩西分海那樣將鍵盤布局作分離式處理,讓前臂、手腕、手指的擺放呈現更自然的姿勢,並能有效減少手腕移動的距離與力量。 不過也因「分海」設計,左右手會自然而然、且不由自主地各佔一邊,因此玩家們若將在典型鍵盤上的打字習慣,放到ERGO K860上的話,在前幾次使用時,會相當不習慣。 不僅如此,ERGO K860採用鍵程較短、手指敲擊與反饋力道更小的剪刀腳鍵盤設計,按鍵表層還作了磨砂處理,讓手指可以用最省力的方式,進行完美無缺的流暢打字過程,除了在觸覺上獲得了美妙的舒適體驗外,剪刀腳鍵盤的低噪設計,減低了快速打字所造成的敲擊聲,讓聽覺也有更舒適的感受。 鍵盤功能的設計也與MX Keys有雷同之處,Command鍵與Option鍵的設置也意味著,ERGO K860除了在Windows上使用之外,Mac使用者也能享受ERGO K860最不可思議的人體工學體驗。 除了ERGO K860能支援Mac使用外,Logitech的鍵鼠搭檔能在多裝置之間相互連動,也已不是新聞,當然ERGO K860也具備了Easy-Switch功能,最多能同時在3個裝置上交叉使用,按個鍵就能輕鬆切換。 在連線模式方面,ERGO K860為無線鍵盤,採用2.4 GHz與藍牙5.0規範,並且隨附了2顆4號電池,依照使用者習慣,續航力最高可達到2年,快沒電的話,鍵盤前端會亮起紅燈來提醒使用者,不過要是ERGO K860的連線模式還能附帶Type-C埠,快速充電、與邊用邊充電的功能也加上來,ERGO K860會更加優秀。(這可能也是因為ERGO K860缺少背光功能的關係?) 而鍵盤的鍵擊功能也越來越多元,ERGO K860透過LOGITECH OPTIONS程式,就能自由分配F1至F12的功能,右側數字鍵上方的額外4鍵,除了查看電池健康度的按鍵外,其餘3鍵都能隨之調整。 在尚未習慣ERGO K860時,其實使用體驗挺雙面刃的。先說說優點,手托設計相當舒適,不必在依靠著硬梆梆的桌子上打字,右手要滑動至右側數字鍵點擊時,受助於手托材質設計,也相當順暢。 而在實際打字上,也挺適合懶惰的人(誤),左右手不必有太大幅度的跨位敲擊,但如果玩家們的打字手勢相當標準,手指都有在規範定位上的話,這就不是什麼問題,但對小編來說,因為不必「跨位敲擊」,也使得小編的打字習慣要重新培養。 另外就是,假設右手操控滑鼠,左手要按Delete鍵盤的,滑動的力氣要比典型平面鍵盤用得還多,但因為ERGO K860有手托設計,這點只要習慣了,便不是什麼難題,但有意思的是,如果在右手操控滑鼠、左手要重複點擊Delete鍵或是右側其他鍵的情況下,掀開底部後端的-7度傾斜支角,還能將左前臂放在手托上,對比冰冷堅硬的桌面,可說是相當舒適。 總言之,ERGO K860的舒適性相當十足,「懶人感」也相當不錯,小有缺點,但瑕不掩瑜,只要重新培養打字習慣,那些缺點就會自動消失了,但你說沒有背光鍵盤在光源低的地方不太好打字嗎?嘖,先不說手指記憶是否記住了鍵盤各鍵,但顯示器的微弱光源,應該可以稍稍解決沒有ERGO K860沒有背光的困擾,小編認為這不太算是什麼缺點。 廠商名稱:Logitech - 羅技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12-300 廠商官網: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全漢FSP Hydro PT皇鈦極V 750W實測開箱,80 PLUS Platinum白金認證電源供應器!
- 創見Transcend StoreJet 25C3S/25C3N外接硬碟實測開箱,輕薄時尚內建獨家檔案救援優質選擇!
- ASRock Z370 Taichi開箱實測,記憶體超頻突破4100MHz,與Intel 8代處理器雙雄合璧的「太極」精品!
- PLEXTOR M9Pe 512GB實測開箱,史上最強PCIe 3.0 x4固態硬碟磅礡登場!
- MSI Z370 GODLIKE GAMING主機板開箱實測,有著超好用OC旋鈕,難怪連「神也喜歡」!
- ITE2 NE-201開箱實測,既是NAS也是迷你電腦,儲存備份、4K播放都不是問題!
- 2.5吋RGB閃亮多彩發光機種,T-Force Delta RGB SSD
- 技嘉AORUS X299 Gaming 9開箱及效能實測,「性能、超頻、超大擴充性」一板搞定!
- 微星MSI Modern MD241PW 24吋美型螢幕實測開箱,辦公/遊戲兩相宜創建絕美雪白世界!
- PLEXTOR M8SeG 512GB實測開箱,PCIe 3.0 x4小鋼炮極致寫入速度固態硬碟!
- GIGABYTE AORUS Z370 Gaming 7,RGB燈光絢麗奪目!
- Intel 760p 512GB實測開箱,PCIe 3.0 x4 M.2 NVMe高效能固態硬碟!